文/Lin 、PanSci編輯部
古生物學家在中國出土了一系列最古老的恐龍胚胎化石。這批珍貴的化石保留了許多個體不同的發育階段,提供了研究史前物種胚胎發育的難得機會。
來自加拿大密沙西加(Mississauga)多倫多大學的古生物學家羅伯特瑞茲(Robert Reisz)及研究夥伴,包括黃大一教授等五位台灣學者,在中國雲南省祿豐縣的化石場發現了許多恐龍形狀的化石。這些化石能追朔到侏羅紀早期,約1億9千7百萬至1億9千萬年前,其中化石含有蛋殼及超過兩百個未分裂的骨骼,而這是已知能代表恐龍正位於發育期的最原始性狀。研究在4/10發表於Nature期刊中,並獲選為當期封面故事。
「恐龍胚胎的化石記錄多半集中在白堊紀晚期,」皇家安大略博物館(Royal Ontaria Museum, ROM)的古脊椎動物主任大衛伊凡斯(David Evans)表示,「這個研究將我們對恐龍胚胎的詳細知識向前推進了一億年。」
但科學家想知道的不只是化石的年代。對中國恐龍的骨骼組織樣本進行光譜分析後,發現了從未在陸生脊椎動物見過的原始有機原料。瑞茲對這個結果感到訝異,因為以往經過石化的股骨會有較多坑洞且易碎,容易受到天氣及地下水的風化作用而變得相當脆弱。
「這表示我們也應該能在其他恐龍化石找到殘留的有機物,」瑞茲說,「只是我們還沒用對方法來探究它。」
這次發現的恐龍胚胎骨骼
研究團隊正在挖掘祿豐龍的巢穴地點
蛋白質線索
瑞茲認為,研究團隊發現的有機物是膠原蛋白。因為膠原蛋白的組成因物種不同而異,所以可以藉由更多的分析和其他物種的恐龍化石比對,包括像是體型龐大的蜥腳類(Sauropods);牠們可以重達100,000公斤,是地表上出現過最龐大的動物之一。研究團隊推測,祿豐龍應該屬於蜥腳形亞目(sauropodomorphs),因為許多特徵和瑞茲於2005年在南非挖掘到的一種蜥腳形亞目Massospondylus 屬的胚胎骨骼相似,但是這次的發現又有些關鍵的差異,也就因此被歸於另一新屬分類-Lufengosaurus。
這次的發現,也讓科學家有更多的資訊可以推敲出長脖子的蜥腳龍類,到底是如何能長到9公尺長,勝過同時期地表上的所有其他動物。在比較了數具不同時期 Lufengosaurus 腿骨標本之後,研究團隊找到證據顯示胚胎快速、持續發育,而且孵化期很短。
瑞茲提到,恐龍可能在孵化之後持續保持在超高的生長率,使牠能比掠食者的體型還要更大。他說:「這個模型或許能夠解釋史前動物的巨大化理論。」
祿豐龍胚胎復原模擬圖
祿豐龍可長到6公尺長
資料來源:Oldest dinosaur embryo fossils discovered in China. Nature News [10 April 2013]
圖片來源:Gallery: Tiny Dino Embryos. Live Science [April 10, 2013]
相關資料:
- 黃大一教授個人部落格
- A treasure trove of fossilized dinosaur embryos shows signs of extremely fast growth. The Scientist [April 10, 2013]
- Dinosaur embryos twitched in their eggs like those of modern birds. Guardian [10 April 2013]
- Dinosaur embryo fossils reveal life inside the egg. BBC [10 April 2013]
- Baby Dinosaurs Flexed Muscles Inside Their Eggs. National Geographic [April 10, 2013]
- Early Dinosaur Embryos Found in China. Discovery [April 10, 2013]
- World’s Oldest Dinosaur Embryo Bonebed Yields Organic Remains. ScienceDaily [April 10, 201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