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0日 星期六

BIO-當認知心理學遇上失智症

在我們被命案、爆炸案、我是歌手相關訊息淹沒的此時,要告訴大家一件也很重要的事情,就是2013年國際阿茲海默症年會(ADI2013)今年在台北舉行,時間就是2013年4月18至20日,可以說是失智症相關研究的年度盛會;本來要在埃及舉行的,但因故移師台北舉行。

這幾年失智症逐漸受到社會的重視,不論從《被遺忘的時光》、《明日的記憶》這些電影,或是今年三月才上映的《愛慕》,都談到了失智症。歌手萬芳去年發行的專輯中有一首「阿茲海默」的歌,歌詞寫得非常得傳神,將阿茲海默症患者和親友互動露骨的做了描寫。


同時,有一個和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合作的紀錄片《看見阿茲海默的眼睛》,讓大家知道照護失智症家屬的辛酸。



其實在很多國家,都已經全員出動準備面對失智症的挑戰,英國的設計部和健康部門就在2012年舉辦了一個living well with dementia的競賽,他們希望將各個領域有專精的人聚集再一起,讓他們共同來思考,如何讓失智症患者可以活得更好,而不僅僅只是存活。他們的成果可以在這裡看到,相當令人興奮!

在台灣陸續有團體著手在提醒大家要關注失智症,例如台灣失智症協會開辦的瑞智學堂(提供失智症患者一些認知功能維繫的課程)、瑞智家庭(提供失智症患者與他們互動的機會、以及提升日常生活能力);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則多次透過影片「被遺忘的時光」等、書籍及活動的推廣來讓社會大眾更加認識心理學。但很可惜的是需要更多人一起加入這個研究的領域,才能讓我們在面對失智症挑戰時,不會手忙腳亂,也不會僅消極的仰賴長期照護資源。
認知心理學在這個部分能做哪些事情呢?認知心理學學門最擅長的就是了解機制,所以有一大部分認知心理學相關的失智症研究是在探討不同失智症的心智運作機制,例如近期就有不少研究探討不同類型的失智症患者的心智運作缺失:
在了解機制後,就可以針對受損的機制進行補強,當然有時候會需要輔助工作的協助,但若能讓心智運作達成原本的目的,就算用輔助工作,又有何不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