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1日 星期四

INFO-臉書帶來新的世界,但這世界真的"人性化"了嗎?


文 / 羅佩琪
「我在微博上有六十萬的粉絲,即使我半夜起來上廁所發一條『有人還醒著嗎』的訊息,都可能收到上百人的回覆。」
「對一個宅男來說,這非常溫暖;但,對科學傳播來說,卻讓情況變得非常複雜而微妙。」

受眾人數的無遠弗屆,也造成社交媒體上任何一句話都可能在單一截取後被大量轉發傳播。從2011年9月南方周末「狂犬疫苗使用不當」的報導在微博上被曲解為 「不應該使用狂犬疫苗」事件可以看出,斷章取義對命題複雜、講求嚴謹的科學來說,是非常致命的;也因此,在互聯網上傳播者必須非常謹慎、把握好說話的尺 度。

互聯網、新媒體上的科學傳播現象

當互聯網提供了海量的選擇,藉由「訂閱」、「加入粉絲」等動作,我們似乎沒有必要、也可以只關注那些我們有興趣的資訊來源,形成「選擇性暴露」;而心理學上的實驗則說明,面對一則傳播知識和事實的訊息,已有相反觀念的人非但不會被說服,反而會更加相信自己原有的觀點,是為「逆火效應」。

上述二者在互聯網上造成了「觀點的極化」,當我們用科學的事實和論點去說服別人,實際上產生的效果會是:原來相信你的人會更加相信你;原來反對你的人則更反對你、把你拉黑〈註:列入黑名單、屏蔽某人言論之意〉;原本中立的人會開始形成自己的想法……最後結果可能還是跟原來差不多。

另一個現象則是「娛樂化」,在社交媒體上傳播的信息越來越碎片化,人們無法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在長篇大論上,越來越喜歡較膚淺、短淺的內容;而科學,要消耗大量的腦力,我們怎麼能指望大家在互聯網上關注呢?

在如此悲觀的背景下,許多單純的科學家選擇了「莫談科學」,變成縮頭科學家,或直接遠離社交媒體,不做碎片化傳播以避免出現各種錯誤。

但,可怕的是,我們的敵人都在新媒體上

目前的謠言、流言製造者,都非常擅於利用新媒體。前陣子有則微博,發現用水質電解器電解自來水後出現了大量紅褐色的物質,而純淨水電解後變化不明顯,這則訊息被當成「自來水水質差」的證據被大量傳播,造成民眾的恐慌,也讓該儀器大賣;但實際上,這僅是因自來水導電性較純淨水更好、更容易電解,紅褐色的沉澱是電解過程儀器本身產生的氧化物,並不是水中的成分。

相較於科學解釋需耗費這麼大的勁跟篇幅,謠言傳播者只需要用三個詞:「檢測水質、變紅、有內幕!!」,就可以讓謠言像被擦了的阿拉丁神燈一樣,快速的被瘋狂轉發。而類似的故事每天都在社交媒體上大量發生。

雖然很難,但我們決定正面面對敵人:謠言粉碎機

兩年來謠言粉碎機已累積四百多篇文章、四十三萬的微博粉絲,微博轉發量多在三位數以上。隨著影響力的提升,謠言粉碎機出了兩本書,而當涉及科學知識的新聞發生時,許多媒體及網友也會先關注這裡的發布。

但闢謠仍然是件困難的事情,謠言的語言粗暴,網民「寧可信其有」的態度造成其更易傳播。另一方面,流言傳播方及粉碎方的運行規則不同,越跟偽科學講科學,他們越堅信自己的觀點、覺得你是欲蓋彌彰;造成雙方互不相讓,越來越頑固不化。在這樣的困境下,果殼網仍繼續堅持做謠言的粉碎,並歸納了「細分受眾、借助熱點、利用情感及娛樂」等強化傳播的方法:解釋2012年歐洲足球盃錦標賽巴神背後三條膠帶的肌內效貼布文章在比賽半小時後發佈、以及引發讀者害怕心理的馴養獼猴文章,都是運用這些方法而獲得良好傳播效果的實例。
但強化流行性、使用靈活變通的傳播方法時,科學的嚴謹性仍是必須注意的,例如邀請許多明星進行號召的Earth Hour地球關燈一小時活動,每年仍有大量的錯誤觀點〈如關燈時點更耗能的蠟燭〉被傳播。民眾不是一張白紙,社會當中的每一個個體,都有自己 獨特的認知、成長經歷、價值取向,來篩選解讀媒體中的各種訊息。正因如此,科學傳播者的工作,才顯得艱鉅,甚至悲壯。

無論如何,在新媒體時代,科學傳播的技巧重要性已是不言可喻,在探究「想傳播什麼、應傳播給誰、如何有效傳播」的同時,保持過程中的不失真,是科學傳播者應 努力學習的。最後,姬十三也期望,透過本次演講連起台灣跟北京的年輕人,畢竟:「在科學傳播這麼複雜的大工程面前,我們必須要連起手來,才可能有一些勝算」。

「開放吧!科學」已於2013年3/30舉辦,PanSci將陸續把活動精華整理發佈,也期盼能夠在線上延續討論。
本次活動由下列單位支持舉辦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台灣數位文化協會PanSci 泛科學

協辦單位:果殼網

網路直播/網站贊助:通泰媒體應用有限公司

恆星級贊助單位:積木文化cacaFly 聖洋科技

海洋級贊助單位:BBC知識Knowledge石尚集團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科學再發現PunApp

森林級贊助單位:貓頭鷹出版社經濟新潮社探索頻道雜誌漫遊者文化商周出版WIRED.tw時報出版RegistranoReadmoo電子書店國航科技視群傳播小牛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